污水處理廠多采用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碳源一直是傳統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控制因素,碳源是微生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主要消耗于釋磷、反硝化和異養菌代謝。中國有相當一部分污水處理廠的進水都存在碳源含量低,造成出水脫氮除磷效果較差。
內碳源是指存在于污水處理系統本身的碳源。包括原污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機碳,從原污水中分離出來的顆粒態慢速降解有機物(初沉污泥)和活性污泥微生物死亡或破裂后自溶釋放出來的可被利用的基質。在中國節能減排的環保政策指引下,內碳源的有效開發利用便顯得尤為迫切。
常規來講,初沉池是設置在沉砂池之后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法處理單元,其作用是進一步去除沉砂池不能去除的更加細小的無機顆粒,可去除10%~20%的有機物,還具有一定的水解酸化的作用,從而減少后續生物處理單元的負荷,對提高處理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初沉池的設置同時也帶來了后續脫氮除磷處理階段碳源量更低的問題,尤其是對于某些進水低C/N的污水廠來講,其碳源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這無疑使得關于初沉池的設置與否陷入了兩難的尷尬境地。業內關于是否取消初沉池的討論也是不絕于耳。據筆者的調查了解,目前初沉池的設置與否歸納為以下三種主要方式:
(1)直接取消初沉池。目前相當一部分污水廠(如現階段較為流行的延時曝氣氧化溝工藝),是污水經過沉砂池之后,直接進入生物池。這種做法的優勢是減少了初沉池的建設投資,簡化了處理流程,對于緩解建設單位的資金和占地規劃緊張狀況起到積極作用。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對于進水SS濃度較低且波動不大的污水廠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2)可在初沉池環節處設置超越管,根據實際進水情況決定是否取消初沉池,以解決脫氮除磷系統中有機碳源不足的狀況。筆者認為,這種方式更適合進水SS濃度波動較大的污水廠。即當進水SS濃度較高時,開啟初沉池進一步降低SS;當進水SS濃度較低時,開啟超越管超越初沉池來減少有機物的損失。以期增加后續處理工藝中有機碳源的含量。
(3)減少初沉池的水力停留時間。常規來講,初沉池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2h,有些業內人士提出將初沉池的停留時間減少至0.5~1h,或者適當提高沉砂池池的水力停留時間,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取消初沉池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